電影宣傳品收藏演化史

現在台灣可以砸大錢做紙本、立牌文宣的文化商品,大概就只剩電影了。而且還愈來愈千變萬化。
猶記得過去很喜歡收集電影海報,家裡開的錄影帶出租店剛好滿足了這項嗜好,同學也時常向指定某些電影,要我千萬得幫他們「弄到手」。
那時,以李安、蔡明亮、侯孝賢電影海報最受歡迎,歐洲三大影展得獎電影也很搶手。幾乎每個文青的房間裡都要貼上那麼一兩張。
後來,因為海報太佔空間,劇照明信片又流行一時。貼在書桌前,頗為賞心悅目。
現在則走到另一步,有些做得很像書的試讀本,頁數多又精緻。有些則走奇巧風,像是這部國片《角頭》就製作成一封信,信封裡頭放著小DM,一面是劇照,一面是阿嬤用老式信紙寫給阿雄的信。
阿嬤的語氣頗煽情。
看電影時看到非常喜歡的,總會隨手拿幾份。但是,我發現,最後會真正保留下來的如果不是最漂亮的明信片,就是最實用可折成桌曆立牌的DM。
就是因為這點發現,現在「隨手拿」時會更謹慎,免得回家看過即回收,浪費了資源。
所以我說,現在的要以文宣引起電影迷關愛的眼神愈來愈不容易,又要環保,又要吸引人,DM走上奇巧風也似乎是必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