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我們很近,明星的距離
Flickr: Simon & His Camera
范逸臣住我家樓下。
《海角七號》賣座後,有一段時間只要聊起電影,我常不禁會提起我有明星鄰居。大陸和香港的朋友反應總是很興奮,即使是專門與明星打交道的時尚雜誌總編輯,都要驚嘆連連,場面頓時暈滿玫瑰色的氣息。相對地,台灣的朋友則冷靜多了。
所以,我只要進一步提起台灣朋友的反應,時尚雜誌總編輯音調就又會再提高八度:「怎麼這樣冷淡?!」好像台灣友人們都不夠知福惜福。
不就是一般鄰居嘛,台北人多少都有明星鄰居,這就是台北在華人城市裡特有的「明星近距離感」。偶而炫燿一下台北的這項與眾不同,都會讓我心裡悄悄地有點得意。
若姑且拋開「明星」的定義,或字面上的負面聯想,明星近距離讓台北就像是一座春意盎然的森林,這裡住著藍鵲、畫眉、金絲雀,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和他們太接近,所以不會大驚小怪,以致於驚擾了,讓他們倉皇飛走。
每個台北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。比方說,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排練室就在你就所讀學校的旁邊,上下學會遇到明星指揮家林天吉,發現他平常就像指揮台上熱情洋溢。或者,你跟雷光夏都住在城市北邊的山上,偶而會在散步的途中和她擦肩而過。
有一年,我在西華飯店巧遇德國小提琴家慕特(Anne-Sophie Mutter)訪台,大廳小小一陣騷動,隔天我在國家音樂廳欣賞了她的莫札特。隔兩年,又在旅館遇到慕特,這次我過去跟她說話,發現她喪夫的那種傷感已經不復見,德國腔的英文聽起來有說不出的幹練。
明星離我們越近,我們彼此就越自在。尤其對年輕人來說,明星的近距離常讓我們常興起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豪情,對生涯、對生活哲學有了更多的想像力;明星就圍繞在你四週,年輕人也更自信於自己嚮往的那種美好並非遙不可及。
比爾蓋茲說過一句警語,「在中國,如果你是百萬分之一的菁英,那還有1千3百人跟你一樣優秀!」要大家留意大陸人才崛起的氣勢有多麼驚人。
如果逆向思考,中國龐大的人口結構反而稀釋了互通生息的機會,築起一道「明星高牆」。因為明星就那麼幾個,城市太大,太難遇見;貧富差距太大,出入的場所被財富區分開來;眼睛太多,追星更狂熱,雀兒們就躲得更兇,越難想像他們的習慣與節奏。
台北小小的,繁花盛開,雀兒近在咫呎,大陸與香港都缺乏台灣人的明星幸福感。
我家大樓對門的麵攤老闆娘每在有住戶搬家時,就向我感慨,「好鄰居都搬走了」。前陣子范逸臣搬家了,我去買水餃時,她又跟我感嘆一樣的話,只是這回加了一句,「你千萬可別也搬家啊」。
老闆娘看過《海角七號》,偶而也會指正我的文字;她曾開口要范逸臣有機會教她孫子彈吉他,也曾要我幫忙校對她孫子作文的錯字。在她心目中,明星和作家都是好鄰居,她要她孫子先看著,以後要選做哪一行都行。
引用通告: 明星的試煉,居高就必定臨風 | 奇想未來
引用通告: 明星的應許,失敗是學會謙遜的必要一課 | 奇想未來
引用通告: 小丹尼啟示錄 | 奇想未來
引用通告: 明星的應許,失敗是學會謙遜的必要一課 | 奇想紀
引用通告: 明星的試煉,居高就必定臨風 | 奇想紀
引用通告: 小丹尼啟示錄 | 奇想紀